0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國內醫療機器人的應用有比較明顯的派系之別。比如,上交系醫生喜歡的手術機器人,復旦系醫院卻不是很待見。”
在雷峰網與一位醫療機器人從業者交流時,他拋出了這一結論。而這一結論,也得到了一個投資人士的肯定。
上海創瑞基金投資總監陳松年向雷峰網說到,“上海交大有機器人研究院,好幾位教授都有手術機器人創業項目,這是他們的特色?!?/p>
2020年,我國高校、 院所醫療器械專利授權數達到全國總量的43%。
作為醫療器械的直接使用者,附屬醫院受高校學術研究成果的影響更深遠,高校的優勢學科很大程度上會影響附屬醫院的??破蚺c醫學特色。
3月,上交附屬瑞金醫院使用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術銳單孔手術機器人,并成功完成了首例乙狀結腸癌手術。
這也是繼泌尿外科之后,我國自主研發的單孔手術機器人開辟的又一個外科應用領域。
參與此次手術的單孔手術機器人,正是由上交徐凱教授創立的術銳科技聯合上交、瑞金醫院自主研發的產品。
從附屬醫院的引進數量、機器人品牌、手術領域,同處滬圈的復旦和上交有著明顯的差距和風格。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作為上交最大的臨床教學醫院,瑞金醫院是國內最早開展機器人手術的醫院之一,自2010年起相繼在胰腺外科、心臟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胃腸外科等多個領域內開展機器人手術。
十余年來,機器人胰腺手術完成超兩千例,數量位居全球第二,目前,患者五年生存率達40.4%。
除瑞金醫院外,仁濟醫院、新華醫院等多家交大附屬醫院也均在多年前開展機器人手術,引進多臺達芬奇、天璣、術銳等國內外不同品牌的手術機器人。
相比胰腺手術經驗豐富的瑞金醫院,仁濟醫院則更專注在脊柱外科的機器人手術,目前已成熟開展包括極重度頸椎病、多節段腰突癥、重度腰椎滑脫等病種在內的機器人手術數百例。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醫院手術機器人使用情況(不完全統計,雷峰網(公眾號:雷峰網)制圖)
復旦大學的附屬醫院也是國內最早使用機器人進行手術的醫院之一。
早在2009年,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就引進了第一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并于同年開始開展腎盂成形術、前列腺癌根治術、根治性全膀胱切除術等機器人手術,至今已經完成各種泌尿外科手術三千余例。
此外,同屬復旦附屬醫院的腫瘤醫院、婦產科醫院、耳鼻喉科醫院、華東醫院等同樣引進了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直腸癌、宮頸癌、肝移植以及泌尿外科多種術式中開展應用。
復旦大學附屬醫院手術機器人使用情況(不完全統計,雷峰網制圖)
據公開披露的信息,上交系附屬醫院共有七家引進手術機器人,涵蓋達芬奇、術銳、天璣、鴻鵠、MAKO等國內外各品牌,其中術銳正是上交大教授徐凱創辦的術銳科技研發的手術機器人。
而復旦系引進手術機器人的五家附屬醫院,則只選擇了國外老牌達芬奇。
在手術領域方面,上交系醫院開展的機器人手術類別更加廣泛。瑞金醫院、仁濟醫院、第一人民醫院、第九人民醫院等幾家,都已完成過多個類別的機器人手術,包含胰腺外科、心臟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胃腸外科、耳科、眼眶外科、脊柱外科等。
復旦系引進手術機器人的醫院中,不乏婦產科醫院、眼耳鼻喉科醫院一類的??漆t院,因此手術類別多集中在婦科或耳鼻喉科單一領域,而中山醫院、華東醫院等全科醫院開展的機器人手術類別不及上交系豐富。
從上述的圖表中可以發現,上交系對手術機器人的嘗試比復旦系醫院更加前衛、大膽。
作為上海市的頂尖老牌高校,上交和復旦的附屬醫院扎根于同一片土地,受相同的醫療政策規范,卻在手術機器人的應用上產生了不同的選擇。
究其原因,兩所高校不同的學科風格、歷史發展以及產學研布局均可述說一二。
首先,是學校定位的差別,這是產生差異的根本原因。
上海交通大學是以工科見長的高校,早在百多年前建校之初即確立“求實學,務實業”的宗旨。
作為交大歷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的校友和工作人員在新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第一顆原子彈、第一枚運載火箭、第一顆人造衛星等的研發過程中均有所貢獻。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早在1979年建立了機器人研究室,后更名為上海交通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是我國最早機器人從事機器人技術研發的專業機構之一。
到了智能時代,交大亦不落于人后。2011年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成立,依托交大優質的工程學和醫學臨床資源,逐步形成“醫工交叉”的辦學特色。
目前,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與生物工程醫學學院分別下設智能機器人實驗室、生物醫學制造與生命質量工程研究所、上海市醫療機器人技術創新中心、上海市高端醫學診療裝備工程研究中心等多個科研機構,致力于醫療機器人及其他診療裝備的研究。
與上交相比,復旦大學在機器人領域的積累則顯得有些薄弱。
復旦是文理兼備的綜合性頂尖學府,但工學學科的歷史沿革卻并不久遠,同上交比要更晚。近年來,復旦為推動工程教育改革創新進行了諸多嘗試。
2017年,復旦提出利用文理綜合優勢發展“新工科”的計劃,與政企共建“復旦工研院”,圍繞智能機器人、智能制造、電子材料等產業布局,選取高水平項目入駐產業化基地,推動科研成果轉化。
目前,復旦下設智能機器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智能機器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智能機器人研究院等多個機器人科研機構,醫療、大健康相關的產業需求也在其計劃之中。
不過,相比于上交的機器人積累,復旦的“新工科”計劃還略顯稚嫩。兩所高校在學科定位上的意識形態差異,是根本性的區別,短時間內無解。
其次,兩所高校醫學院的歷史沿革,也影響著附屬醫院對手術機器人的使用意愿。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的前身是上海醫科大學。2000年,上海醫科大學和復旦大學合并辦學,組建成為新的復旦大學。2012年,新的上海醫學院成立。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前身:上海醫科大學
兩校合并之前,上海醫科大學是衛生部部屬院校,后由衛生部劃轉教育部管理。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則是由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合并而來。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的前身上海第二醫學院,早在1958年高校管理體制改革期間被劃分為上海市地方院校。
在整個醫療體系中,交大系附屬醫院上海籍醫生的比例遠遠高于復旦系的附屬醫院。
對上交、復旦系附屬醫院頗為熟悉的上海創瑞基金投資總監陳松年向雷峰網表示,“交大系的醫院相對來說學術環境更加自由奔放,受到的政策管制較少,交大系的醫生更加愿意嘗試新的東西,復旦系相對沒那么開放?!?/p>
最后,是手術機器人產學研布局的差異。
產學研的合理轉化機制,對于醫療工程的創業尤為重要,上交與復旦的這個差異與上述兩點一脈相承——上海交大在手術機器人領域的學術研究與成果落地方面遠超復旦。
大洋彼岸的斯坦福大學,被譽為“創業的孵化器”、“硅谷的搖籃”,半個多世紀以來孕育出了許多家科技領域的領頭羊企業,諸如惠普、思科、Google、英特爾、太陽公司等等,都是由斯坦福大學的教授和校友創辦。
為鼓勵校內教授與學子創業,斯坦福大學對于利用個人職務發明創業的態度十分寬松,只從中抽取少部分股份。
此外,斯坦福還為創業者搭建起與工業界之間的橋梁,為創業者與投資者建立聯系,尋找投資。Google創始人佩奇和布林當年就是經由斯坦福大學的創業辦公室介紹,聯系上太陽公司的創始人安迪·貝托謝姆,從而獲得了第一筆投資。
他山之石在前,上海交大也打造了如斯坦福創業辦公室一般的科技成果轉化渠道,如由?;饡托S褧l起的“C計劃”,鏈接優秀投資機構和標桿企業。
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同樣是交大在科技成果轉化上的新嘗試。
早在2017年,復旦開啟“新工科”計劃時,交大已聯合閔行區成立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并于兩年后的2019年啟動成立上海交大-閔行醫療機器人產業園。
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揭牌儀式
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是校級醫工(理)交叉平臺,臨床研究在上海交大的多家附屬醫院展開。術銳科技,正是上海交大“C計劃”與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的受益公司之一。
2014年,上海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機器人研究所的教授徐凱成立了術銳技術,對標手術機器人巨頭達芬奇,致力于單孔手術機器人的研發。目前,已順利進入臨床階段。
今年1月,上海交大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泌尿外科啟動單孔腹腔鏡手術機器人臨床項目,引進的手術機器人品牌正是術銳。
3月,上海交大附屬瑞金醫院使用術銳單孔手術機器人成功完成了首例乙狀結腸癌手術,為術銳機器人開辟了全新的胃腸外科手術領域。
瑞金醫院趙任教授正在操作術銳機器人
術銳手術機器人的順利落地應用與上交系附屬醫院密不可分。
除徐凱的術銳單孔手術機器人外,其余多位上交系教授帶領的手術機器人研發團隊大多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如顧力栩教授的手術導航及機器人診療系統、范先群教授的眼眶手術機器人、沈國芳教授的顱頜面截骨機器人等。
由上交校友創辦的匯禾醫療,也于去年聯合上交創辦了首個介入手術機器人研發中心。
反觀復旦,近年來雖開設了多個機器人科研機構,將醫療相關的產業需求納入發展目標,但距離手術機器人的自研與產業化落地仍路途遙遠。
因為沒有學校參與研發的本土自研產品,開展過機器人手術的復旦系附屬醫院更傾向于選用產品成熟度更高、臨床應用更久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
自1992年世界上第一臺手術機器人獲FDA許可認證以來,手術機器人行業已經發展了三十年,也誕生了達芬奇這樣幾乎壟斷全球市場的國際巨頭。
但手術機器人行業仍然在上升期,國內市場更是尚未完成培育。
截至2021年底,達芬奇在中國裝機數量達到260臺——在世界范圍內,這個數字是6500臺。
作為手術機器人領域的鰲頭,達芬奇在世界范圍內擁有廣泛的影響力。處于起步階段的國內企業,想要進入被達芬奇牢牢把控的手術機器人市場,著實不易。
陳松年指出,“一個商業模式要成立,它必須是一個剛需”,而目前的手術機器人產品的精確性與安全性尚不足以讓醫生動心。
然而,所有事物發展都需要試水。問題是,誰來承擔這個重任?
如上交、復旦一般的頂尖高校,既包羅國內最先進的學術力量,又具備瑞金、仁濟、中山等實力強勁的附屬醫院可供產品落地,更應該積極利用自身的科研優勢,進行技術研發,推動手術機器人產品轉化,打造國內自研品牌。
他們應該,也必須是打破“醫療機器人僵局”的參與者。
想要探討更多關于醫療機器人的話題,可聯系本文作者,微信:qiaoyw186
雷峰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